第035章:送礼
上一章说到耶律斜轸怀疑辽东能够高效率和低价制造出箭矢,他问箫空宁:“听你所言,辽东制造箭矢之事轻松得如同探囊取物,怕没这么便宜吧?何以说价格低廉?”
这个问题确实难于回答,关键在于对制作的装备,就是动力锯和车床需要保密。
箫空宁低头想了一想,说到:“耶律大人此问真让我为难了,说来惭愧,都怪我懒惰了,未曾亲自去匠户营查看,实在不清楚工匠们是如何做到的。但是我相信他们不能糊弄上官,弄虚作假只能害了他们自己。”
这番说辞,多数官员听了,皆微微颔首。在这个时代,长官下基层可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事,非但不会被视作勤政亲民,反倒会被认为有失上官尊严,自毁形象。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”,这是他们深信不疑的处世信条。
耶律斜轸张了张嘴,还欲再问,可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,只是那眉头拧成的结,心中的疑云依旧浓重。
就在这时,一道温润却不失威严的声音打破了略显紧绷的气氛:“各位卿家若还有疑问,不妨私下里找萧留守。至于辽东欲设乡吏和取消人头税之事,关乎我大辽国规制,还需朝廷一同议决。耶律大人,你觉得呢?”众人循声望去,说话的正是萧皇后。
萧皇后这一番话,看似是在转移话题,实则是不动声色地给箫空宁解围。她心里清楚车床之事干系重大,属于朝廷机密,实在不宜再继续谈论下去。
皇后既然点了名,耶律斜轸也只能再次说话,神色间满是忧虑:“辽东有八个县,若要设乡吏,那得增加多少吏员差役呀?又得耗费多少钱粮呢?虽说此举是为稳定地方,可钱粮之事也不得不慎重。若是我大辽各地皆如此,国库负担岂不是太重?真要是入不敷出,那可是会动摇国本的。”
在中原一般的县,通常有六七个乡,大一些的县,能有十个乡,超过十个的几乎没有。
辽东地域广袤,人口却相对稀少,因此一个县所占区域极大,总不能让一个乡绵延上百里吧?所以乡的数量也就多,大多接近十个乡。
如果每个乡都设乡吏,吃皇粮的人就增加很多,加重了财政负担。耶律斜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提及地域,有个情况不得不说清楚。此刻的辽东,与现代辽宁省的地域范围截然不同,要小得多,确切来讲,应是有效的控制范围。
在现代边境界限分明,立碑为界,而古代国家的疆域划分,远没有这般精确。
如今的辽东便是如此,其有效管理范围仅仅是辽河平原的一部分。东边刚踏入山区,至锁阳城便戛然而止;向南沿着山脉延伸,到现代的海城一带便人迹稀少了,大连等沿海地区,皆是一片荒芜。西边的五峰县(阜新),实际上已超出了常规范围,只是因其地处与中原交通的必经之路,才得以繁荣起来。
就拿长白山区直至鸭绿江这片区域来说,虽理应归属辽国疆域,可实际上官府的管控根本难以触及。
还有一点与现代大相径庭的是,古人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极低,沿海地区都成了荒僻的边远之地,辽东亦是如此,南面的渤海沿岸,已经在官府管辖范围之外了。
总而言之,辽朝时期的辽东,面积比现代辽宁小了不止一倍,再加上人口稀少,所以整个辽东地区仅有八个县。
。。。。。。
回到我们的故事。
在朝堂之上,气氛渐渐凝重,在取消人头税和设乡吏的讨论热烈起来。
耶律斜轸目光盯着站在下方的箫空宁,开口问道:“箫大人,你且说说,这新设乡吏之后,地方上的开销如何?”
箫空宁是有准备的,他神色从容,恭敬地回答道:“回耶律大人的话,就拿我辽东来说,因为地广人稀,尽管人数不多,每个县也要划分七八个乡,甚至有十个乡的。若按八个乡来算,每个乡的乡吏差役有6人,那么每个县的乡吏差役总数就有48人,这无疑是增加了钱粮支出。在县衙支取钱粮的人中,人数最多的当属护乡队,有200人。再加上各类差役以及知县以下的吏员,合计约250人。这样算下来,增加乡吏之后,钱粮支出将增加两成多(20%),这钱粮负担确实是加重了。”
耶律斜轸微微皱眉,轻抚胡须。
箫空宁见状,接着说道:“我在奏本里也提到了,之所以想到设乡吏,是因为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,它动了一些富户的利益,他们中若是出一个亡命之徒,铤而走险,举旗造反,那造成的损失可就难以估量了,恐怕远远不止两成钱粮。耶律大人,您看是不是这个道理呢?
“从另一头说,沿用旧制,保持人头税不变,那么无地的穷苦人是不是更艰难,遇到个天灾人祸的,活不下去了,扯旗造反,则同样会造成巨大的灾难。
“所以说辽东取消人头税,最终还是为了地方平稳。”
耶律斜轸沉思片刻,缓缓说道:“对辽东而言,确实如此。但中原其他行省呢?他们要是凭空增加两成钱粮,怕是难以承受啊。”
箫空宁心里明白,耶律斜轸的顾虑确实有道理,朝堂上众人的议论也渐渐倾向于中原各省不宜取消人头税,也不宜设置乡吏。可箫空宁一心想要促成此事,得到朝廷批准才是他的最终目的。
于是,他上前一步,诚恳地说道:“财政负担也不能单看支付吏员俸禄的多少,也要看到地方平稳了就减少了战争军费,如果这么算并没有加重财政负担。
“当然中原的情况与辽东不同,中原的市面要稳定的多,那可否先只在辽东暂行,试用两年。要是见效,到时候在中原推行也为时不晚。各位大人,意下如何?”
众人听闻,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。所谓“暂行”,就是官府的规制暂时不改,只在辽东行省先行试验。其他行省的官府衙门依然维持最低到县一级,不设乡吏,依旧由乡绅协助官府管理。
众人一想,这样既不影响朝廷大局,辽东这边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,那也是他箫空宁担着,与自己无关。最终,取消人头税的“摊丁入亩”政策得以批准,不过仅仅在辽东执行,其他行省依然维持人头税。而设立乡吏作为附带条件,也一并在辽东试行。
对箫空宁来说,这是最理想的结果,他悬着的心放下来。设乡吏和“摊丁入亩”的政策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支持。他深知,接下来在辽东的推行,也会有想不到的难题,但他有信心。
。。。。。。
箫空宁上朝后的第二天,他来到了皇后赏赐给他的庄子。庄子很小,只有几顷地十几户人家。
在庄子的一角,有一座两进的小宅院,就是个富裕农户的规格,小地主的宅子都比这个院子大。这便是他的住宅了。他慢步走进宅院,很清静,只有长随石头带几个仆人,还有庄头也赶来伺候着。
这次进京,他母亲和弟弟都没来,只有他一个人,略显孤单。接下来有聘礼和人情往来的事务繁忙,于是他把仁先生找来帮忙支应着。
此时,一个仆人走进来,说道:“大爷,聘礼齐备了,就等您过目呐。”
箫空宁随着仆人走到后院,院子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聘礼,绸缎、金银首饰、珍贵古玩等等的,都装在抬盒里,足有24台,这水平在此时的京城里算是顶格了。
一个人站在旁边,手拿礼品单子正在核对的,是仁先生。他现在成了大管家了。
箫空宁走过去说:“仁先生辛苦了,等忙过这几天,我请你喝酒。”
仁先生:“萧大人,你别捣乱就行,没看我正忙着吗?”
箫空宁陪着笑说道:“明天我去拜访耶律大人,礼品准备了吗?”
“早准备好了,在东厢房里,萧大人你去过过目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这些天箫空宁就忙三件事,一是走订婚的程序,二是接待来访者,三是上门拜访京城的官员兼顾送礼。
他的这桩婚姻是皇帝指婚,可是民间习惯的程序还是要走,是装模装样的走过程。比如有媒人来说媒,可箫空宁家里没有女眷,没有合适的人陪着,所以媒婆来了就是吃酒,再拿个大礼包。于是仁先生就成了万金油,聘礼也是仁先生陪着媒婆去送。
萧家有订婚的大喜事,按官场上的规矩,身份差不多的,有交情的都要送礼。有亲自来的,更多是打发下人把礼品送过来。只要是亲自来送礼的,箫空宁都要陪着说话。
能亲自来的不多,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箫空宁属于“外戚”。外戚就是皇后这边的亲戚。
在封建时代外戚是个特殊的群体,属于不稳定的贵族。巴结外戚的都要加小心,一旦出了意外,就成了小人。因此亲自来送礼的人很少。
箫空宁为什么要给别人送礼呢?他也有理由:外省的官员进京都要打点相关的衙门,古代专用术语叫“冰敬炭敬”,就是夏天送冰,冬天送炭的意思。当然不是冰和炭,而是送银子。
箫空宁是一省的大员,也要循这个旧例,于是也是忙着送礼。
同样的,大多数送礼不需要箫空宁亲自出面,只要礼送到了就算完成。但是有两家箫空宁是必须登门拜访送礼的,一个是耶律斜轸大人,另一个是韩匡嗣。
为何要给这两家送礼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—end—
